設備維修的發展階段
來源/作者: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布時間:2018-11-28 丨 瀏覽次數:
TPM培訓公司概述:設備維修管理是指依據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技術、經濟和組織措施,對設備壽命周期內的所有設備物質運動形態和價值運動形態進行的綜合管理工作。它是TPM設備管理的內容之一,是完成生產經營目標的基礎。

設備維修的發展階段
設備維修管理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事后修理、預防維修、生產維修、維修預防和設備綜合管理五個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在企業中應用的發展。設備維修領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基于狀態維修和智能維修等新方法。
一、事后修理
事后修理是指設備發生故障后,再進行修理。這種修理法出于事先不知道故障在什么時候發生,缺乏修理前準備,因而,修理停歇時間較長。此外,因為修理是無計劃的,常常打亂生產計劃,影響交貨期。事后修理是比較原始的設備維修制度。除在小型、不重要設備中采用外,已被其它設備維修制度所代替。
二、預防維修
第二次大戰時期,軍工生產很忙,但是設備故障經常破壞生產。為了加強設備維修,減少設備停工修理時間,出現了設備預防維修的制度。這種制度要求設備維修以預防為主,在設備運用過程中做好維護保養工作,加強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根據零件磨損規律和檢查結果,在設備發生故障之前有計劃地進行修理。由于加強了日常維護保養工作.使得設備有效壽命延長了,而且由于修理的計劃性,便于做好修理前準備工作,使設備修理停歇時間大為縮短,提高了設備有效利用率。
三、生產維修
預防維修雖有上述優點,但有時會使維修工作量增多,造成過分保養。為此,1954年又出現了生產維修。生產維修要求以提高企業生產經濟效果為目的來組織設備維修。其特點是,根據設備重要性選用維修保養方法,重點設備采用預防維修,對生產影響不大的一般設備采用事后修理。這樣,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做好重要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同時也可以節省維修費用。
四、維修預防
人們在設備的維修工作中發現,雖然設備的維護、保養、修理工作進行得好壞對設備的故障率和有效利用率有很大影響,但是設備本身的質量如何對設備的使用和修理往往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設備的先天不足常常是使修理工作難以進行的主要方面。因此,于1960年出現了維修預防的設想。這是指在設備的設計、制造階段就考慮維修問題,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易修性,以便在以后的使用中,最大可能地減少或不發生設備故障,一旦故障發生,也能使維修工作順利地進行。維修預防是設備維修體制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五、綜合管理
在設備維修預防的基礎上,從行為科學、系統理論的觀點出發,于70年代初,又形成了設備綜合管理的概念。設備綜合工程學,或叫設備綜合管理學,它是對設備實行全面管理的一種重要方式。1970年首創于英國,繼而流傳于歐洲各國。這是設備管理方面的一次革命。日本在引進、學習的過程中,結合生產維修的實踐經驗,創造了全面生產維修制度,它是日本式的設備綜合管理。
六、基于狀態維修
基于狀態維修是隨著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的出現而在生產系統上使用的,能夠連續地監控設備和加工參數。采用基于狀態維修,是把PLC直接連接到—臺在線計算機上,實時監控設備的狀態,如與標準正常公差范圍發生任何偏差,將自動發出報警(或修理命令)。這種設備維修系統安裝成本可能很高,但是可以大大提高設備的使用水平。
七、智能維修
或稱自維修,包括電子系統自動診斷和模塊式置換裝置,將把遠距離設施或機器的傳感器數據連續提供給中央工作站。通過這個工作站,維護專家可以得到專家系統和神經網絡的智能支持,以完成決策任務。然后將向遠方的現場發布命令,開始維護例行程序,這些程序可能涉及調整報警參數值、啟動機器上的試驗振動裝置、驅動備用系統或子系統。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在開發遠距離維護監控系統(RMMS),它是維護自動化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范例。

- 上一篇:如何實現TPM初期清掃的目的
- 下一篇:怎么營造TPM管理推行氛圍






渝公網安備 500105020035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