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制造業心態如何保持
來源/作者: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布時間:2017-03-31 丨 瀏覽次數:
日前上海人大在制造業心態專題調研中發現,一些上海制造業人士感到前途堪憂,時常有“垂頭喪氣、低人一等”的感覺。
制造業心態的低迷,和制造業的下行壓力直接相關。由于成本水漲船高,國內國外需求雙雙走低,企業經營規模和利潤都面臨不小的問題。經濟整體處于下行周期時,大環境帶來的困難誰都無法回避,特別是大家都看到上海制造業的比重在衰退,從業者難免有“邊緣化”之感。
但是,制造業心態,只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嗎?

制造業心態如何告別“低人一等”心態?
在筆者的觀察中,如今上海有的制造業企業,存在一種“鴕鳥心態”。一個表現是它們長期不發聲音,不愿意別人關注,最好“消失在公眾視野里”。反映在市場上,這些企業股價長期低迷,市值不斷縮水,讓投資者失去信心。
困難有目共睹,但市場和公眾期待看到曾經輝煌的制造企業有所作為,期望看到有擔當的企業家站出來,拿出改革方案、創新戰略,帶頭做出實際行動。
回顧上海工業發展的歷史,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上世紀90年代紡織壓錠時,上海工業基礎遠不能和今天相比,產能過剩、效益低下、就業壓力等帶來的困難之甚,也大大超過今天。
那時,上海一面帶頭去產能,一面致力于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大轉型,一批制造業企業從弱變強,有的甚至白手起家,做到全國第一、世界領先。這期間,有上海百萬產業工人的團結拼搏,更有一大批卓越的企業家奮發圖強。這批人中,還有年近花甲才投入創業的老一輩企業家,無論精力、學歷,都比不上今天的企業家更有優勢,但他們那股舍我其誰、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氣神,值得今天的企業家重新拾起。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上海工業蓬勃發展,一些企業壯大了,有家底了,卻容易失去當年的拼搏精神、冒險精神。一些企業家面對下行壓力,想方設法穩住陣腳、守住家底,但卻不敢在創新轉型上真金白銀大膽投入,不能對落后產能下定決心壯士斷腕。
而如果制造業心態中企業怕犯錯,怕失敗,在經濟下行周期和產業新舊更替的大環境下,再厚的家底,也會慢慢流失。放眼世界,柯達、諾基亞等企業的衰敗,就是不遠的例證。
審視今天的大環境,雖然上海的制造業比重在降低,但制造業在城市中的地位,其實并沒有降低。上海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在未來五年內保持一定規模制造業比重的目標;面對今年以來的制造業困境,上海專門制定制造業振興方案,還提出要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制造業。
為何制造業心態中上海對制造業如此重視?穩增長、保就業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制造業是上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現實載體。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制造業的基礎。因此,上海的制造業沒有邊緣化,也不會邊緣化,制造業者更不應自怨自艾,認為自己“被邊緣化”。相反,上海制造業的企業家們應該承擔起創新轉型的責任,主動站到引領城市發展的最前沿,同時也站到中國制造新發展的最前端。
當然,在現實中,精神動力不會憑空產生,要激發制造業者的企業家精神,既需要有寬松的氛圍,又需要有一定的壓力倒逼。
近年來,上海已經開始探索建立企業家鼓勵創新的容錯機制,也有企業把寬容失敗寫入了公司章程。但即使有了一些機制,體制內的不少企業家碰到冒風險的重大決策時,往往還是戰戰兢兢,顧慮重重,雖說機制上容錯,但現實里還是怕犯錯。
建立容錯機制,恐怕只是改變企業家精神狀態的第一步。營造寬松的創新氛圍,需要給予企業家真正的尊重和信任,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經營權,畢竟企業家是最懂企業經營的人,是最會為企業利益著想的人。
上海制造業,還需要視“企業為家”的企業家。一些企業家本身能力突出,企業經營管理上出類拔萃,但由于調動頻繁,他們很難在某家企業任期上大展拳腳,難以為企業思考長遠戰略,更難真正地“視企業為家”,把企業發展當做自己的長期事業。有的企業家從政府來,干了幾年又回政府去,在經營企業期間,沒有太大壓力,便產生“無過即是功”的想法。因此,要培育真正的企業家,還是需要強化市場化的選人用人機制,要增強企業經營者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TPM咨詢公司提到:曾經,在上海制造業快速發展階段,能進入大工廠工作,是光榮的事。談婚論嫁時,一些工廠職工是“香餑餑”。但現在,工業企業職工收入和金融等其他行業差距很大,哪怕是研發人員、中層管理人員,收入也不夠體面,和創造的價值不匹配。很顯然,如果制造業心態“低人一等”,那么優秀人才就會逐漸流失,后續人才也會越來越少,支撐制造業創新轉型的基礎將會缺失。

- 上一篇:教育訓練中TPM管理與訓練
- 下一篇:TPM專業點檢員具備的工作技能






渝公網安備 500105020035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