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TPM基礎認識
來源/作者: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布時間:2018-10-16 丨 瀏覽次數:
TPM培訓公司概述:工廠實施TPM,有利于減少設備故障、事故,提高設備的運行時間來增加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的收益。隨著TPM在制造型企業工廠的大量推行,TPM的歷史和概念廣泛被員工關注。

TPM的發展
一、TPM的概念
TPM是全員生產保養(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縮寫,在1971年最先由日本人提出,并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隨著TPM在世界各地實施開來,1991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了第一次TPM世界大會,有23個國家700余人參加,但是只有瑞典和新加坡的兩家公司成為日本以外獲得TPM認證的企業。
1、TPM的狹義概念
TPM最初被狹義定義為:全體人員包括企業領導、生產工人以及辦公室人員參加的生產維修和保養體制。其目的是達到設備的最高效益,并以小組活動為基礎,涉及設備全系統。
2、TPM的廣義概念
隨著TPM活動的擴展,TPM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并在1989年被重新定義。
廣義的TPM是以建立健全的、效率極限化的企業體系為目標,從生產系統的整體出發,力圖構筑避免損耗發生的機制。它涉及企業的所有部門,通過公司的全員參與和重復的小集團活動,最終達到零損耗的目的。
3、廣義與狹義的比較
廣義的TPM和狹義的TPM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活動的目標和對象、參與的部門和人員、活動的方式等方面。

二、TPM的歷史
1、生產保養的歷史
生產保養開始于1951年,在此之前被稱為“事后保養(BM)時代”,在后來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生產保養依次經歷了預防保養(PM)、改良保養(CM)、保養預防(MP)、全員生產保養(TPM)和預知保養(PM)五個階段。
(1)事后保養時代(BM)
1951年以前,工廠一般不對設備進行保養和維護,直到出現故障才進行維修。這種使用方法容易造成設備損壞,降低機器的使用壽命,需要進行改善。
(2)預防保養時代(PM)
1951年,美國人最先提出“預防保養”的概念。預防保養主要通過定時上油、經常擦拭灰塵、更換螺絲螺母等對機器設備進行簡單維護。對機器設備的簡單保養,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使用壽命,但仍需進一步提高。
(3)改良保養時代(CM)
1957年,人們對保養方法進行改良,根據零件的使用周期進行更換,既有效利用了零件,又防止了故障的發生。
(4)保養預防時代(MP)
1960年是保養預防時代的開始。這時企業不但注重設備的保養,還把保養和預防結合起來,并通過記錄設備的運行情況,如聲音、顏色的變化等,判斷設備是否正常。
(5)全員生產保養時代(TPM)
1971年,日本導入了TPM的概念,進入全員生產保養時代。與保養預防時代的專人負責保養不同,全員生產保養時代強調全員的參與,并不局限于設備科的專業人員。
(6)預知保養時代(PM)
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了“預知保養”的概念。進行預知保養,一方面通過預測設備及零件產生故障的原因、時段,采取有目的的維護,盡量延緩設備的老化;另一方面,通過預測設備的報廢、更換可能出現故障的設備,確保設備的零故障運行,防止事故發生,進而提高效率。

- 上一篇:何為TPM?TPM基本概念
- 下一篇:TPM管理引導企業信息化






渝公網安備 50010502003586號